yd1
当前位置: 钢企网 -> 产经

中国汽车工业70年崛起路:蜕变!从一无所有到引领全球

来源:全球新能源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04 16:10    阅读量:7198   

核心提示:2023年09月22日关于中国汽车工业70年崛起路:蜕变!从一无所有到引领全球的最新消息:编者按1953-2023年,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非凡的70年,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从引进、跟随、追赶、超越到引领。这70年就是一部中国汽车人波澜壮阔的奋进史画卷,将彪炳世界?

编者按

1953-2023年,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非凡的70年,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从引进、跟随、追赶、超越到引领。这70年就是一部中国汽车人波澜壮阔的奋进史画卷,将彪炳世界汽车工业史册。致敬中国汽车工业!致敬中国汽车人!《汽车纵横》为此特作本期“封面故事”专题报道。本专题报道共8篇,今天发布第3篇,敬请关注。

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、从弱小到壮大,走过了7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。如今,中国汽车已经今非昔比,正在引领智能新能源汽车革命,有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。

今年是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。在过去的70年间,从一汽克服艰难打下中国汽车工业基础,到改革开放后上汽大众掀开合资大幕,再到近年来“造车新势力”的风起云涌,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。70年,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“零基础”到“领航者”的转变;70年,中国汽车完成了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的转变。

汽车市场规模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

70年来,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,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也开启了从0到近3000万辆的上升之路。

我们用一组数据回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史,每一个发展阶段,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。

从1953年到1978年,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起步阶段。1953年7月15日,中国汽车工业在长春奠基,三年后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下线,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。到1978年,国内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万辆。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,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,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,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,仍处于规模小、现代化程度低的落后状态。

从1979年到1991年,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壮大的阶段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,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壮大。各类汽车企业纷纷引入国外先进技术,与国际汽车巨头展开合资经营。值得一提的是,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共同创建了上海大众,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生产轿车的企业,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从1992年到2000年,是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升级阶段。1992年,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,跻身世界汽车产量前十名。政府实行“放开生产、调整结构、提高质量、发展配套”的政策,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。在此期间,国内汽车品牌如吉利、比亚迪等相继诞生,国产汽车在国内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。2000年,全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。

从2001到2010年,是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阶段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,汽车产业逐步迈入高速发展通道。汽车产品的多样化,私家车消费的激增,让中国车市规模井喷,汽车产销由2000年的200万辆规模,迅速突破500万辆、1000万辆的关口。到2009年,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.10万辆和1364.48万辆,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。到2010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更是突破了1800万辆。

从2011年至今,是中国汽车市场转型升级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。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跨越2000万辆大关,此后一路向上,于2017年达到历年峰值2888万辆,离3000万辆仅一步之遥。近几年来,我国汽车销量一直稳定在2500万辆以上,2022年为2686万辆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,202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约为2760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和出口将成为增长主力。

在此期间,面临能源和环境压力,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,实施“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”。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,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,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仅1.8万辆,发展到2021年的352.1万辆,再到2022年达到创记录的688.7万辆,尤其是近两年以翻倍的速度暴增,快速进入市场规模化阶段。2023年1-7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完成452.6万辆,预计全年将达到900万辆规模。

迄今为止,我国汽车产销量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,与此同时汽车出口也在今年夺得全球第一。这三个“全球第一”来之不易,标志着中国正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稳步迈进。

合资和自主两大阵营重塑竞争格局

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,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。从卡车到轿车,从公务用车到家庭用车,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,从改革开放带来合资浪潮到民营车企登上历史舞台,从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技术输出,中国汽车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。

1978年之前,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初具体系,但呈现的是“缺重少轻”的局面。改革开放后,国家把汽车工业列入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其后的十多年中,汽车工业掀起合资合作的热潮,我国在对原有基地进行扩建改造、提高质量、增加产能的同时,规划部署了重型车、轻型车、“三大三小”轿车新基地建设,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。

但是,在这个时期汽车工业分散、重复、低水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。当时全国汽车厂有125家,全世界最多,而总产量才100万辆。同时,零部件、相关产业和后方基础薄弱,产品的性能较差、水平较低,轿车供求矛盾突出。

进入80年代,历史迎来了重大转折点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跨国车企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资金、技术和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,中国汽车工业和市场的大门,也由此正式打开。

1983年5月,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,成立北京吉普公司。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。

1984年10月,与德国大众集团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中外双方各占股50%,这一模式成为中国合资车企的范本,一直延续至今。上海大众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了国内,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、引进技术、加速发展的全新格局由此展开。

随后,汽车行业内合资潮蜂拥而至,开启了一个被称为“市场换技术”的时代。尤其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后,外资巨头扎堆进入中国市场,一汽丰田、东风悦达起亚、北京现代、东风标致、华晨宝马、上汽通用五菱、东风日产、东风本田、广汽丰田、北京奔驰、长安福特等陆续成立。入世同一年,上汽通用推出了赛欧品牌,这是第一个直接打出“家庭轿车”旗号的合资品牌,从此拉开了私家车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的序幕。

据统计,2002年前,中国市场上先后成立的整车合资企业仅十余家,而2002年到2009年,新签约成立的汽车相关合资企业猛增到229家,其中包括42家整车企业,126家零部件企业。

在此期间,长城、吉利、比亚迪等民营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,与合资车企同台竞技。2010年8月,仅有13年历史的吉利汽车,将有80多年品牌和技术积淀的沃尔沃揽入怀中,被视为中国车企并购式转型的经典案例。

同时,在国家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政策导向下,一汽、上汽、东风、北汽、广汽、长安、奇瑞等央企和地方国企一边合资一边自主,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,并同民营车企一起,探索“品牌向上”,征战中高端市场。新的市场格局正在重塑。

产业转型难免要经历阵痛,有成功便有失败。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,时代变迁和产业更迭给汽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。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,被称为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。

可喜可贺的是,在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引导下,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弯道超车。历经十余年发展,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。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冠军;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,中国市场还诞生了一批造车新势力——2014年前后开始兴起的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不断壮大,如今它们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备受青睐,月销量也先后突破万辆,实现了初步的独立自主经营。

“新四化”浪潮下的供应链大变局

改革开放40多年来,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庞大和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,支撑了汽车大国的发展。但在传统汽车时代,以发动机、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传统供应链中,国内供应链所占的位置很低,基本上被欧洲、美国、日本企业所主导。

蛰伏了大半个世纪后,中国的机会终于来了。近年来兴起的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“新四化”对汽车产业链影响深远,对汽车供应链体系更是进行了颠覆性重构,“三电”系统取代了发动机和变速箱,芯片智能取代了机械性能……凭借敏锐的洞察力,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。

其中,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工业中的一个全新物种,不仅让全球汽车工业的产业链迎来一场革新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,亦带动了一个庞大产业体系的升级。截止目前,中国90%的新能源汽车都实现了国产化,并且还催生出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样的产业巨头,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开发提炼,到电池、电机和电控等核心零部件,再到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,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形成的强大变革潮流,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了“中国速度”。尤其是在电动车最核心的“三电”技术领域,中国不仅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,甚至实现局部领先。

与此同时,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,中国方案正在加快形成。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,搭载L2、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型不断上市,多地实现道路常态化载人载物测试,感知、决策、AI芯片、智能座舱、C-V2X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不断取得突破,部分领域更是实现全球领跑。此外,车路云一体化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加速落地,“双智”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加快实施。

随着新能源、智能网联、大数据等新业态的不断发展,汽车企业、科技公司、金融机构、公共服务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,形成新业态,创造新生态,实现由链到面的新型生态关系。

在新发展阶段,以电动化和智能化驱动的供应链,正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主导,对新进入者的壁垒逐渐提高。对于在传统结构中转型慢或者不转型的传统供应链企业,将面临巨大挑战和被淘汰的风险。随着车载智能的发展,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全球供应链中,将会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,这将改变过去中国高端供应链空洞化的发展困境。

在新的供应链体系中,跨界企业已经成为新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,汽车产业已经延伸到信息通讯、化工材料、消费电子和互联网等多个领域。2019年,华为提出将车辆分为三大部分:驾驶、座舱和整车控制,并推出了三大平台:MDC智能驾驶平台、CDC智能座舱平台和VDC整车控制平台,通过提供芯片+操作系统,将上述三大平台的每一个平台都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。

如今,“软件定义汽车”的趋势愈发明显,新能源、智能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汽车过去几十年的产业格局。“电动化是上半场,智能化是下半场”。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新赛道上,中国汽车市场首先破晓,成为全球市场最大的牵引力。接下来的关键是在保持电动化优势的基础上,打好智能化下半场这场硬仗,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化、电动化等核心供应链。

中国作为汽车大国,正在走向汽车强国,汽车产业要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,巩固和厚植发展优势,健全产业链生态,扩大产业的生态溢出效应,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,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

文章:汽车纵横

排版:汽车纵横

原文标题:产业演进 : 从一无所有到引领全球
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
k49